中國經濟持續低迷,很多中國年輕人不敢花錢,變得越來越節儉。(資料照,歐新社)
陳麗珠/核稿編輯
〔財經頻道/空煙彈〕中國在新冠疫情後經濟陷入低迷,房地產危機也愈演愈烈,很多中國人不敢花錢,變得越來越節儉。儘管中國政府努力動員年輕一代多消費,他們似乎對存錢更為熱衷,也有年輕人對未來經濟缺乏信心,相繼退出社會保障基金,寧願把錢省下來。
《德國之聲》報導,在中國社群平台小紅書上,許多30多歲的年輕人分享如何減少午餐開銷和節約購物的心得。一些網紅則講述如何將「少花錢」轉換為生活方式的技巧。有關如何省錢的文章已經超過150萬則以上,總觀看量更達1.3億人次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...
一名26歲年輕人表示,「我覺得經濟狀況相當不好,似乎大家賺錢都很難,所以我認為看好自己的錢包至關重要」,6個月前才剛大學畢業的她加入阿里巴巴,她表示,網路行業不太穩定,因此已大幅削減衝動消費,並制定長期存款計劃,希望能夠存到200萬元人民幣(約新台幣893萬元),這相當於她月薪的100倍。
根據支付寶上的熱門線上貨幣基金「余額寶」的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底,2000年以後出生的用戶平均每月存款20次,是5月時的兩倍。而5月的存款數據已經比上一年增長10%。余額寶還表示,當月每個人帳戶中的資金接近3000元人民幣(約新台幣1.34萬元),比去年同期增長50%。
報導指出,一些經濟學家提出警告說,這種頑固的儲蓄態度可能會削弱內需,而政府也正在寄望於提升國內消費來讓GDP增長。愈演愈烈的悲觀情緒已經導致從汽車到生活用品的價格連續下跌,並正在削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潛力。
政治經濟學教授Ho-fung Hung表示,中國這一代人以每月花光所有薪水而聞名,新冠疫情、經濟疲軟以及政府對高科技領域和私營經濟的打壓,令年輕一代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。他說,這種樂觀情緒的喪失是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。
這種悲觀情緒令許多年輕人尋求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的「鐵飯碗」,他們認為這種工作能夠提供更多的職業保障。
《美國之音》先前也報導,中國自今年元旦起正式實施延後退休制度,但早已有大批年輕人先行選擇退出社會保障基金,成為繼續「躺平」的具體表現,由於經濟持續低迷造成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,相繼退出社保,寧願把錢省下來,自己給自己養老,也不相信國家提供的退休金。
有年輕人指出,現在的中國年輕人有一種想要遠離國家權力的想法,盡量減少向國家體系投入自己的血汗錢,過著一種「心酸小確幸」的生活方式。